隨著國內育種理論和水平的不斷提高。選育出了一大批優良的玉米品種。也顯現出兩個相對明顯的模式類型。一種是嚴格按照親本來源血緣選育,不斷累加優良性狀的基因效應;另一類則是利用相對較遠的兩個或者多個來源的材料互相建立新的優勢類型。嚴格一點來說,第一種類型就是純種對純種的雜優模式;第二種就是混雜血緣對混雜血緣的雜優模式。姑且簡單評估一下兩種模式的優劣。
先說純血緣的雜優模式:優點非常明顯,就是雜優模式固定,一般配合力好。簡單的說就是品系間的綜合性狀的比較,選出產量綜合抗性等特殊配合力的問題??墒强此迫绱撕啽憧旖莸姆绞?,國內同仁卻沒有選育出純血緣的強優勢組合呢?!其實這里主要原因是由于國內種質資源相對匱乏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同一血緣的材料性狀多樣性不夠。導致這一模式選育的品種組合廣適性相對較差。同時具有某種性狀缺陷或者說具有一些先天的弱點。
在說說混雜血緣的雜種優勢育種模式:這種模式的缺點是在選出品系過程中,既要測試一般配合力又要測試特殊配合力的問題。也就是選系過程是一個相對盲目的過程(當然不排除經驗豐富者可能也有一定的預見性。);這樣的結果就是選出一個優良品系,很多年后組配出一個優勢組合;同時這個雜交種或者說其親本是絕配。啥意思呢?!親本再很難利用。也就是說這種育種模式會出現跳躍式的波谷到波峰的轉變,具體波谷的時間長還是波峰的時間長就因人因其它而異了。同時必須強調的是:鑒于目前國內種質資源情況,這種模式選育的品種往往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效果,因為這樣品種血緣雜,優勢基因的加性效應明顯。往往植株高大、大穗、產量優勢強、抗性優。
技術上和經驗上基本已經表現出了模式優劣。情況已經如此,可是如何利用現狀和發展呢?!嚴格的來說國內玉米種質中不存在純種的瑞德系,同時也沒有純種的雜優模式的品種。只有純種的黃改系和旅系。所以只要利用好國內的純種的特殊種質,即可形成適應國內氣候類型的單純種是雜優模式。